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_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946-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946-2 (第7/8页)

内容。

    《法国民法典》第538条~第542条关于国有资产的专门规定,原来一开始就规定了的。

    第538条:由国家负责管理的道路、公路与街道,可航运或可漂流的江河、海岸、海滩、港口与小港口、停靠锚地,广而言之,不得具有私有财产权性质的法国领土的任何部分,均视为公共财产的不可分割之部分。

    第539条:无主财产,或者去世后无继承人的人的财产,或者继承人放弃继承的财产,归于公有财产。

    第540条:要塞与堡垒的门、墙、壕、垒,亦属于公有财产。

    第541条:已经不再属于军事要塞的地段、工事或壕垒,亦为公有财产,这些财产,如未经有效转让,或者其所有权未因时效而丧失,即属于国家。

    第542条:市镇行政区的财产是指,一市镇行政区或数市镇行政区的居民对所有权与所生利益享有取得权益的财产。

    第560条:在可通航与江道中间因冲击而形成的沙洲、小岛或滩涂,如无权利证书或相反时效规定,属于国家。

    第649条,由法律规定设立的役权,以公共利益、市镇行政区利益,或者个人利益为目的。

    第650条专门规定为公益利用的地役权(略)。

    第713条:无主财产属于国家。

    第768条~第772条专门规定了“国家的权利”。

    第1386-1条~第1386-18条“有缺陷的产品引起的责任”,一半是公法的性质,一半是民法的性质。

    第2098条:国库之权益享有的优先权及其行使顺位,依与之有关的法律确定。但是,国库不得损害第三人此前已经取得的权利而取得优先权。

    第2121条将“国家、省、市镇行政区、公共机构对税收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财产的权利与债权”列为法定抵押权。

    法国民法典中关于“公法”和半公法的法律规定是相当多的,还有一些不再列举。对于“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法典”都带头这样干,其他的资产阶级民法典会袖手旁观吗??

    3、日本民法的法例

    日本的民法典,是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于1890年颁布,决定于1893年施行,1889年开始遭到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生组成的法学士会的激烈反对,结果流产了。1893年明治政府重新组织法典调查会,提出不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而以德国民法典为蓝本,新民法典终于在1898年七月十六日顺利施行。

    全法典分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五编,共1146条,大约是法国民法典(2283条之上增加了数百条)之一半的篇幅,还不足德国民法典(2385条之上增加了数百条)一半的篇幅。相比之下,日本民法典相当于“半边法”,这就为后来整体性补充埋藏了定时炸弹。

    日本人修改民法典,似乎没有什么公法与私法的什么顾忌,比法国人和德国人更加肆无忌惮。

    1947年补充规定的《国家赔偿法》(6条),1954年补充规定的《利息限制法》(4条),这些单行法完全是公法的内容。

    1947年补充规定的《户籍法》(138条),1899年补充规定的《不动产登记法》(241条,与中国物权法的条款数目几乎相当),1977年补充规定的《假登记担保契约法》(20条),这些单行法基本是公法的内容。

    1955年补充规定的《汽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现存97条),1994年补充规定的《制造物责任法》(6条),也有公法的成分。

    日本民法典于正文中较少涉及公法的成分,也基本没有改动过。如第34条、第34条之二是公益法人的规定,为完全公法的规定。第35条是营利法人的规定,包含公法的规定。

    其他从略。

    综上所述,中国一些所谓非常高明的法学家所言民法是私法,私法中不能容忍公法规定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信口雌黄。

    既然私有化的西方国家民法典包括物权法中能够包容一些公法的内容,为什么公有制国家民法包括物权法中反而不能包容一些公法的内容呢?即使是开历史倒车,也不能这种毫无原则、毫无道理式的开历史倒车吧??

    为什么19世纪制定的德国物权法长达552条,而21世纪制定的中国物权法却短至247条?不是微观物权法学派和反对制度物权法者捣的鬼,究竟是谁捣的鬼呢?

    三、基本划分

    制度物权基本上集中于公共利益之专属物权、专有物权和专控物权,基本上集中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先占特权、固定物权与法定物权。深入理解现行的物权法,必须首先理解制度物权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执法、用法效果。

    制度物权融入普通物权和担保物权后,更加有利于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一般均衡原理改造和理顺全社会的物权关系、法锁关系,健全系统性的法律关系与物权制度,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基本物权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上的制度物权

    (1)所有制关系法上的的特定物权。(2)特种所有权关系上的特种物权。(3)国家利益的特别物权。(4)公共利益的特定物权。(5)其他权利人的重要物权。(6)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人权制度的重点物权。(7)对外关系的另类物权。(8)行政干预的强制性物权。(9)司法干预的强制性物权。(10)人身或人格物权。(11)其他的制度物权。

    2.高级制度物权

    (1)全民所有制的特种物权和先取特权。(2)专属物权。一级控制物权。(3)专有物权。二级控制物权。(4)专控物权。三级控制物权。(5)一般物权。四级控制物权。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市场商品公平竞争的产品溢利所有权或者一般用益物权、一般用益权、一般占有权。(6)全民所有制的各种担保物权。(7)一级制度信托物权。(8)二级制度信托物权。(9)一级普通信托物权。(10)二级普通信托物权。(11)特别优先权与一般优先权。(12)特别排他权与一般排他权。(13)永久保护权与一般保护权。(14)国内投资权与国外投资权。(15)国家从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行使税收权以外的分红权。(16)全民所有制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中央企业与地方各级企业各自的物权与准物权。(17)社会公共利益品征收、征用权。(18)社会公共品配置与布置权。(19)一次分配权与二次分配权。(20)其他各种物权与准物权。(21)相当部分制度物权可以融入普通物权法和担保物权法,并具有优先的法律效力。

    3.中级制度物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