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946-2 (第4/8页)
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个不正常干扰引起的。物权法究竟用来干什么的?物权法是民法的一部分,民法是干什么的?民法调整的对象则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而物权法调整的对象则是民事主体支配财产而产生的关系。 民法并不调整、规范国家的一切经济关系或者财产关系。对于有些根本不进入民事领域的国家财产,根本不该把它们当作物权法对象。但经过“违宪风波”,全体老百姓甚至不少民法学者都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物权法既要规定国家财产,也要规定集体财产,还要规定个人财产,而财产就只有这三种。所以,结论就是:物权法要解决一切财产支配问题。 这恐怕不对吧?物权法是私法、权利法,它规范的对象是特定的,怎么所有的财产支配问题都交给物权法来规定、所有的财产支配权利都成为民事权利了呢? 在我看来,物权法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它规定了国家享有所有权的河流、矿藏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等,其实我觉得物权法还应当重点保护国家享有所有权的那几个原子弹。那个太重要了。那些东西是不是财产?是。有没有所有权?有。但轮到物权法去规定吗?哪些财产权利是怎么取得的?权利是不是要公示?是不是有善意取得的问题?其实,它们和物权法的规则关系不大。 物权法的全部制度设计,针对的都是民事活动领域中民事主体的财产支配权。可现在,物权法的调整对象模糊了,物权法上出现了大量的公法规范甚至宪法原则。看起来,物权法的功能加大了,作用提高了,其实我们民法学家应该最高兴,最好是实行“民法帝国主义”,所有问题都用民法来规定,但这里隐藏了一个隐患。 现在,物权法调整对象的模糊也许是一种立法上的妥协,但下一步要起草民法典时怎么办?民法调整的对象还敢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吗?民法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应该是保护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既然物权法这个民法中的部门法,它都以这个原则作为基本原则,写在最前面,那将来民法典敢不写吗? 而且民法典在不久后起草,有可能孕育着一场比物权法起草更大的政治辩论、政治风波,有可能成为再次讨论意识形态的一个契机和工具。而为了避免这种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的争论的大规模发生,其最终结果就有可能是中国民法典根本无法出台。这是一个严重的隐患! 以上洋洋洒洒的高论,原来整个是一个段落,现在重新安排了一下。他的万言书中高论是很多的,如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顶则顶,该避则避等。 为了驳斥上述的奇谈怪论,我们得首先要澄清几个基本的事实。 首先,物权法融入制度物权法,就是他所说的公法(当然他是根本不懂什么叫制度物权法包括政策物权法),并不是“物权法调整对象模糊”了,而是清晰了。 中国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人等4种物权主体,这在西方物权法和东方物权法中是最清晰不过的物权主体。西方物权法,虽然也融入少量的公物权主体,而基本上集中于私物权主体;东方国家的物权法,至多也是国家、集体、私人这3种物权主体。 中国物权法还明细规定了矿藏、水流、海域、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归属,规定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无线电频谱资源、国有文物以及遗失物、漂流物、埋藏物、隐藏物以及无主物的归属,规定了国有基础设施、国家机关的物权、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的物权、国有出资人权益的行使,以及国家、集体、私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等等。 各种物的归属,各种物权的保护,变得越来越清晰。这种内容饱满和物权主体客体相对齐全的物权法,并不是“物权法调整对象模糊”了,而是清晰了! 其次,对于全民所有制这种经济、物权主体,具有公事、民事双重性主体资格,也不是绝对的公物权主体。 再者,作为基本权源法,很有必要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这两种最大的主体拟定为民事主体。 倘若不把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这两种最大的主体拟定为民事主体,那么,整部物权法剩下的只有私有制主体了。 目前中国还不是私有化国家,即使是私有化国家也不能跟200年前西方国家那样立法。譬如,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后来在民法典包括物权法中融入了大量的制度物权法内容,纯粹私有化的民法典与物权法已经难以立足了! 再次,所谓违宪风波,只不过是2005年发生的事情,而真正影响物权法进程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教授的建议书,否决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梁慧星先生负责提出的“物权法一稿”。前者影响期只有一年多,后者从1999年起就开始影响了。 上述的学者介绍说,梁教授的主张是在物权法上不区分这三种所有权类型。理由是:物权法对三种财产采取的是平等保护原则。民法最反对的是特权,所以,应当反对身份立法,坚持行为立法。也就是说,物权立法对事不对人,就权利人而言,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无论是官还是为民,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统统不管,从民法的眼睛看出去,只能看得见一个抽象的人格——民事主体。既然如此,权利主体的身份就没有必要规定。一讲身份,就肯定意味着不平等。因此,不管是谁的所有权,在民事领域看得见的是财产权利,看不见什么主体身份。所以在民法上不应该出现这种分类……。 确切地说,各种物权主体平等的保护,是有原则有条件的平等保护。究竟各种物权主体,即使是同一所有制的物权人,客观存在等级物权制度。所有权与用益物权以及其他更低级的普通物权,留置权与质权、抵押权以及其他的担保物权,登记生效的物权与未登记生效的物权等等,物权保护的侧重点和身份权是不一样的。 再说,经济领域的财产权与物权领域的财产权,很多是不一样的。经济领域更多的注重于公平交易、公平竞争,财产权对象限于一般流通领域的财产;物权领域更多的注重于物权的来源与变更现象,财产权对象涵盖一般流通领域之外,还有限制流通领域和禁止流通领域的财产。 物权法牵涉到自然资源、文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有主与无主资源的归属,肯定是要讲身份权的,肯定是身份立法与行为立法相统一的。什么叫做“一讲身份,就意味着不平等”? 譬如,宪法、物权法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大部分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这本身是公平合理的,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不讲物权的主体资格与身份权,才是真正的“物权法调整对象模糊”!! 即使是一般流通领域,公有制的所有权与共有制、私有制的所有权的性质、来源、保护与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任何国家的所有权都是附带所有制色彩的,否认所有制对于所有权的决定作用,否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