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 渔家傲日月无根天不老 (第2/2页)
玄奘走五万里走到了天竺,但是他那十七年有些问题,因为他是从神州版图绕路到中亚,然后再去天竺的,这之间有高原有沙漠有大河有雪原.....这些地形会大大增加行走的时间,加上人生地不熟,偶尔会迷路..... 几个人,除了白衣少女没说,那是一个比一个远,书生看着他们,此时突然心情好了很多,半大老汉发现书生变化,便捅了捅他,问道怎么的,而书生则是叹道:“我本来想着,每每行千里多前往京师科举,却屡屡不中,至今日已有十年余,十年便是万里,但我三十年功夫,却还比不得大师往返一次。” 他说的是那白衣僧人。 “大师之苦,远胜于我,既然这样,我又有什么道理去长吁短叹呢。” 书生看着这些人,他们每一个都远走他乡,如今有缘,聚在这条船上,而自己反而是这些人当中,距离故乡最近的人。 至少我还有故土可见,还有故人可知,像是白衣僧人,行去一番便是万里天地,而如那安西士兵,也不知多少年未回故土。 自己还是幸运的。 如船家所说,三十年,三十年又三十年,大器晚成。 或许会有这么一天的。 僧人来往一次,自己就能走上十次,自己还有二十次的机会,而僧人一世只能走三次。 虽然书生觉得,自己钱财比不得少女,手艺比不得老汉,武力比不得士兵,法理比不得僧人,但自己比他们都要靠近故乡。 “你比他们,多出了一倍时间。” 中年书生转过头去,看到声音的来源,是李辟尘。 船家说的不错。 书生的神情开始变化,他逐渐从那种失落与悲苦中解脱出来,而后就像是说故事,又像是喃喃自语,也像是说给这些人去听。 “我出生在白沙镇,我姓冯,虽然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但也是是诗书传家,父亲是镇里的教书先生,旧历,大奉四年的贡士.....” 他这么絮絮叨叨的讲着,突然失笑。 “都是些繁琐事......大家听个故事吧。” “旧历大奉九年,白沙镇上的少年已经到了入学的年纪,八岁便可进入私塾,而教书先生是九年的贡士,虽然未曾中进,但是一位贡士在白沙镇当教书先生,那可真是屈才了....” “少年知道父亲的学识,为他可惜,同时,也继承了他的理想,想要让他的知识传承于天下,所以拼了命的去学习.....很快,就考中了童生。” “然后是秀才.....” “旧历十四年,童生,秀才,举人.....很快...举人就可以参与会试了.....最年轻的举人,宛如耀眼的星辰.....让人不敢直视。” “但旧历十四年的第一次会试,以失败告终。” “那年少年见到一个少女....” 话说一半,白衣少女嗤笑一声: “老套的人间爱情?” 中年书生笑了笑: “少女衣冠楚楚,却是蛇蝎心,他来找的不是少年,而是少年的父亲。” “少年的父亲在大奉十年的时候,参加了会试,但是未中,所以回乡当起了教习,朝廷的补贴足够他活的很好,但是少女来过之后,贡士就大病了一场,从此落下了头疼的毛病。” “在旧历十四年冬天,少年带着满腔遗憾与不解,从京师回到故乡,贡士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让他准备,三年之后继续去考。” “旧历二十年冬,少年第三次会试失败。” “少年也不能算是少年了,这一次他回来的时候,再一次看到了那个少女。” “少女也就是这一年尾,在二十一年冬,去找的贡士。” 半老汉子龇牙:“怎么说?” 中年书生娓娓道来: “少女告诉贡士,他当年未曾考中,原因是他的卷子被人拿走了,而拿去卷子的,正是他如今的父亲。” “他的父亲是当朝的左相,权倾朝野,十七年爬到这个位置,只是因为他有一个好老师,那是以前的右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