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一章 本官就不怕死? (第1/2页)
大明王朝,是那个将漕运推向所有封建王朝巅峰的时代。 换句话来说,漕运的高光时刻就是在明朝。 明初向北方运送物资之时,大抵走的都是海运,但大海自有其不可预测性,海路运输有着一定的危险性,每年都有触礁沉没的,还有被海盗给劫了的。 不过每年也走的不多,毕竟当时的国都在应天府。 但等到永乐皇帝上台,并要迁都顺天府之后,海路的危险性便显现了出来,于是便开始开挖疏通运河,经过数十年之功,以点成线,整个大明的水陆交通网四通八达,也逐渐废除了海运。 运河可谓是明朝的国本根基,朝廷对其无比重视,担任漕运总督之人,有五成的概率可以入阁,每年专门负责维护漕运的军士更是有十数万人之多。 按照夏源的想法,该是先走通惠河,顺着白漕到津门,再从津门走卫漕,通过卫漕进到会通河。 而到了会通河,再走上几百里水路,就可抵达濮州。 想法当然是这样,相当美好,但行船两日,日夜不歇,眼看着抵达了临清的境内的运河,船停了下来。 没法走了,上千艘船都堵在此处,全是些小型的商船,有的只有几米宽而已,这五艘船在这些船里简直是鹤立鸡群。 借着船身高大的便利,举目眺望,能看到前头的河道截流毁堤,一路走来,其实有不少河段破损之处,但都不算严重,还能行船。 并且也没人将其当回事,这漕运的路线太长,将全天下的大河都联通了起来,有些许维护不当的地方也是在所难免。 可看着前头那一整段都全面损坏的河道,还有无数民夫以及负责漕运的军士在维修河道,加筑堤坝,所有人都已是慌了神。 好端端的,这漕运的河道绝不可能毁成这个样子。 那个管事的又想起了地崩之事,脸色苍白的问道:“大人,您之前说的那地崩” “你以为我是在跟你说笑?” 夏源一颗心也沉到了谷底,他想过地崩会引得漕运毁坏,但没想到这临清的河道都损毁成了这个样子。 要知道临清距离濮州可是有三四百里的距离,若是临清的河道毁成这个样子,那濮州又会是个什么景象。 深吸口气,他开口道:“把船全部朝着岸边就近停靠,搭上船板,让所有人都统统下船,我有话要说。” 这个世上,有一种无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夏源感觉自己就是拥有这等大无畏精神之人,哪怕明知道前头的濮州是个人间地狱,但已然决定要抗震救灾,那就说什么也不会放弃的。 但他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无畏。 目光从这上千人的脸上大致扫过,很多人他都看不清,甚至看不到,人过一百,驾车拄拐,人过一千,遮云蔽天 但夏源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惴惴不安,他没告诉这些人要去做什么,也没告之地崩的消息,这些人只是听从自己的吩咐,购置粮食,购置草药,购置一切的物资。 然后开船到了这里。 甚至可以说,他是把这上千人全忽悠到了这个地方,忽悠到了临清,若不是河道损毁无法行船,他还会将这些人忽悠到濮州。 “想必你们不少人都得知了船停在这里的原因,前头的漕运河道已经是全面损毁.” 夏源的声音很大,调动了全身的力气,他要让所有人都听见,说到这,他咽了口唾沫,他有预感,下面的这些话说出口,这上千人肯定会尽皆哗然。 但已经到了这里,只要再往前走,早晚会知晓濮州地崩之事,与其到了那时,不如现在就把话说清楚。 “这河道会损毁,是由于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崩,而且地崩不在这临清,而是在濮州。 濮州那里天崩地裂,人畜死伤无数,各处的道路截断,整个濮州已是沦为了人间地狱,而咱们就是去濮州运送物资,救灾,同时也是去救人” 夏源的声音仍旧很大,这些话说完,空气似是静了一瞬,接着就是在场所有人的哗然。 一时间上千人的声音响起,吵吵嚷嚷,杂乱无章,但声音却透着无尽的慌乱和恐惧。 这可是地崩,地崩 临清的漕运河道都毁成了那个样子,那濮州又该是什么样子. 那些个太医就站在近前,就站在夏源的眼皮子底下,听到这番震耳欲聋的话,此时已是摇摇欲坠,只想厥过去 他们在船上这两天多的时间,也猜过要去何处,但决然没想到竟是去地崩的灾区. 地崩之后可是还有余震的,而且一直会持续数天之久 谁知道那里还有没有余震,而且还有水患,还有瘟疫. 想到这,有几个年老的已是抽了过去。 此时却没人管他们,或许在场众人之中,能保持镇定的除了夏源,也就只剩下王守仁,王守仁只是一副凝重的脸色,他看到了那截断毁坏的河道,听到了这些话,已是知晓这地崩之事应当是真的。 恐惧好像有些。 但他却蓦地有种心潮澎湃之感,致良知.致良知. 他看着如今偶尔才能见一面的恩师,脑海中一遍遍的掠过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论,倏然间便有了明悟,整个人的脸色也变得坚定下来。 “都慌个什么,肃静!伱们怕死,本官就不怕死?” 自做官以来,夏源从未有用本官这等自称,但今天却大声吼了出来,他用手揪住自己身上的麒麟服, “看到本官身上这件麒麟服没有?这是皇帝钦赐,本官是今科的状元,本官是翰林,是你们口中前途远大的翰林,本官还是太子殿下的师傅,本官今年未满二十,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听到这番话,人群的sao乱渐渐平息下来,这是官,他们是民,两者间有一道rou眼可见的鸿沟,在这种巨大的阶级差距面前,他们的选择是听话,保持肃静。 “本官不想说谁的命比谁精贵,但你们扪心自问,若是你们家中有像我这样的子嗣,你们可舍得让他去送死!” “.” 人群尽皆默然,谁舍得,这可是状元,这可是翰林,出了一个可是要供起来的。 “本官也不舍得!所以本官不是去送死的,本官是去救人,本官也不是让你们去送死,本官也是让你们去救人,跟你们一起去救人的,除了本官,还有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