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8章 携老扶幼 (第4/4页)
“爷爷说想多带带钺儿,儿臣看爷爷一个人在大明宫确实孤单,故此将钺儿留在大明宫了。” 在他的解释下,三本文册被呈上,朱瞻壑也起身上前接过文册,将文册带到了自家父亲面前。 话音落下,他便作揖道:“那儿臣告退,去将消息告诉爷爷去了。” 此话落下,亦失哈也露出笑脸:“奴婢领旨……” 忍了半天,朱瞻壑最终没好意思讨论北征的事情,毕竟现在马哈木跑到了盆兰州,那地方距离大明朝需要跨越整个漠北才能抵达,出征一次一旦徒劳无功,那很有可能导致自家爷爷被非议。 黄福将工部新铁路的计划全盘而出,郭资也早早与他交流过,除了感受到压力,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刚才的话你也听到了,东北铁路第二段要到洪熙六年年末才竣工,也就是说洪熙七年才能动兵。” “洪熙七年的时候,你爷爷已经六十四岁了,你爷爷那时候还能出征吗?” 兵部无非就是因为铁路修建而许多新增多少铁道兵马司兵员,刑部则是记载去年犯罪数量,将需要流放的数量上奏朱高煦后,由朱高煦定夺他们流配的去处。 尽管朱高煦已经在中学推行学分制来保障贫困学子的学习环境,但观念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朱高煦说着户部的压力,同时也继续道:“朝廷每年的财政增长只有1.5%,也就是每年增长大概七十万贯。” “你觉得谁比较好?” 朱瞻壑作揖行礼,朱高煦颔首:“不错,几年不见,长大了不少,我那个孙子呢?” 尽管说中学毕业后担任吏员比较容易,但现在的吏员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简单,想要成为吏员同样要接受考试。 朱瞻壑最终还是没忍住,而他称呼一换,朱高煦就知道准没好事。 现在只要不断迁徙汉人前往西南,那西南这块地方就可以安定下来,并不断向中南半岛扩张。 对此,朱高煦有四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哈密,第二个是昌都,第三个是车里,第四个就是北洲。 五十多岁的亦失哈并不算老迈,这次的风寒也不算什么大病,朱高煦来看他时,他正坐在火炉前与四周的小太监们说说笑笑。 朱高煦松了口气,只要不是朱祁镇这个名字,其它什么名字都行。 听完后,朱棣这才开口道:“这么说,你爹还是支持我去的,就是担心我身体对吧?” 朱高煦皱眉,他有些担心朱瞻壑产生别的想法,例如耗费时间的一些兴趣爱好。 “亦大伴和郑大伴呢?”朱瞻壑点头应下,同时询问怎么不见亦失哈和郑和的身影。 见自家父亲真不打算留自己,朱瞻壑只能尴尬着走出武英殿,乘步舆前往西华门后,坐马车往大明宫赶去。 朱瞻壑话到嘴边,却不知道怎么说出口。 能被那帮虫豸嘲讽无胆气,朱高煦也不知道该说好大哥什么好。 朱高煦虽然没有太多心思投入儿孙,但朱瞻壑的一举一动他还是清楚的。 剩下的南直隶、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地加起来则是五千万。 “不过三年以后东北铁路第二段就已经完工,京津铁路也完工,只有四川铁路、西北铁路和中原铁路还在修建。” “西北的铁路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工期是否要延期?” 礼部与兵部、刑部各自送来了年末的文册,礼部无非就是调停藩属国争端,以及讨论小学教育的事情。 “起来吧,我来找你是想让你帮我拿拿主意。” 西南的人口从洪武二十六年的三百万增长到了如今的一千二百万。 相较于教育观念的循序渐进,兵部和刑部的事情则是相较要简单许多。 按照比例来说,北方和西南在洪武年间的全国人口占比也不过三成,而今却增长到了四成七分。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闻言作揖道:“奴婢觉得只有孟章能镇得住大宁和燕然都司,林粟调往渤海则更好。” 见状朱高煦站起身来,朝门外走去,亦失哈也跟着相送。 眼下大明有文官三万七千余名,吏员经过京察后的裁汰,合计有四十五万八千余名。 他询问夏原吉等人,夏原吉等人知道皇帝与太子有话要说,故此纷纷起身作揖:“臣等告退……” “王义想回北京养老了,算算年纪,他也快六十岁了,退下来我并不觉得奇怪,但由谁接替他,我得仔细想想。” “彻底铲除?”朱高煦上下打量朱瞻壑,末了才开口道:“是你爷爷让你来的吧?” “六军都督府的文册我也看了,今年军费一千五百万贯,算上你这里的,合计四千三百七十万贯。” 说罢,朱高煦目光露出几分唏嘘,因为他瞧见了亦失哈发白的两鬓,不由得徒增几分伤感。 “你得保重好身体,如今能与我好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