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民族歌曲串烧 (第3/3页)
关系的政~治通道。
它因商而辟,因商而兴,也因商得以流传,最后也因商被遗弃。 曾经繁荣兴盛的南丝路,如今已经逐渐被214、317、318国道、铁路甚至航线所取代,只有为数较少的村寨之间还有少量使用。 然而作为历史的见证,南丝路早已经成为文化遗传密码,融入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 这是顾城首次执导综艺。 他打算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南丝路沿途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尽可能的融入镜头中呈现给观众。 今天他们到了雅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雅安的上里古镇、望鱼古镇等是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这里不仅是座因大熊猫而名扬四海的城市,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蒙顶山更是公认的世界茶文化圣山。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外,顾城还对当地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尤其是羌族分外感兴趣。 雅安古代为青衣羌国,所以羌族就不能不提。 羌族,一个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也是国家唯一个以族姓写进甲骨文上的民族。 羌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顾城特地找了羌绣传承人李兴绣来讲解羌绣。 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 顾城意外发现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 “李老师,你们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的话,那你们怎么传承?” “靠口口相传啊!” “口口相传?” 李兴绣看顾城一脸震惊,就给他解释。 “我们羌族的文化主要靠释比来传承。” \"释比就是羌族神职人员,是天神和人间的中介,也就是你们汉语口中的巫师。” 顾城不由看向在远处嬉笑打闹的孩子。 这些孩子大的也就小学三年级左右,小的也就刚上幼儿园的年纪。 但一个二个嘴里说的可都不是羌语,而是正儿八经的普通话。 “你们羌族小孩怎么都不说羌语?” “现在学校教的就是普通话,所以孩子们日常也更喜欢用普通话交流。” 李兴绣说到这,不由长叹了口气。 “其实除了老一辈的说羌语,年轻人基本都是用普通话交流为主了。” “我们雅安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所以也成了巴蜀境内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十几年前大地震,我们羌族就损失了百分之十的人口,光是羌绣传承人罹难18位,老释比也死了6位!” “加上以前暴力推普,羌语已经逐渐萎缩了!” 顾城闻言不由沉默了。 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从方言的传承角度来看,这句话无疑是致命的。 不可否认推普很重要,但顾城觉得方言传承也同样重要。 方言是和地域紧密联系的。 华夏丰富悠久的地域文化借方言传承,同乡之间、家人之间的亲和力,也常由方言维系。 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顾城不由想起那首爆火到海外的羌族歌曲——《娅咪》。 随着方言逐渐萎缩。 导致相对有价值的民间音乐也日渐被埋没。 茶马古道是这季节目的最后一集。 顾城之前一直在琢磨,要在最后一集表演什么节目来加深观众对丝绸之路的印象。 现在他知道应该表演什么了! 华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光雅安有众多民族混居,云~南也有汉族和25个少数民族杂居。 顾城决定在最后一集就唱民族歌曲。 华夏的民族音乐早在夏朝就已经诞生,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至今,必然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 顾城现在发现,好听的民族音乐其实真的不少。 只不过时代发展太快,信息流过于密集,那些相对“洋气”的事物占据了主流视线。 《弥渡山歌》、《不要怕》、《FLY》、《娅咪》、《哈尼宝贝》…… 顾城决定用各种经典的民族方言、或者含有民族元素的歌曲,改编成一首民族歌曲串烧,展现华夏民族语言的音乐魅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