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1章 大战终起天地变(中) (第1/2页)
在京城的东南角,驻扎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营帐,他们都是全国各地来勤王的军队,从草原人sao扰,边关告急开始,政事堂的调兵文书就没停过,等到潼关被破,草原人长驱直入,日行八百里的金牌急脚递一道接一道,中心意思就只有一点:京城危急,速发援兵。 最先响应号召的,都是京城周边几路的禁军,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北路,淮南东路等,只是他们一方面要紧守自己的防区,防止草原人的机动偷袭,一方面又要镇压地方上的流民,免得他们看见后方兵力空虚,活不下去的心怀不轨者揭杆而起,派出的援兵都不是很多,加上陆陆续续赶来的其余兵马,人数都没有超过四万人。 这也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分属几路的援军谁也不服谁,有人想战,有人想等,几天争吵下来,还是没有统一意见,很快就有人替他们做了决定。 哲别得到大轮台的情报,趁着他们立足未稳,军心涣散之际,果断出击,派出手下最精锐的骑兵,长途奔袭,打了勤王大军一个措手不及,各自为战的援军们损失惨重,丢下几千具尸体,还有所有的辎重落荒而逃,草原人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衔尾追杀,直到天黑才停止,带着物资凯旋归来。 等到最后一清点,勤王大军不但丢失了所有辎重,收拢所有的溃兵后,援军也只剩下了两万多人,损失可见一斑,经此一役,他们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说替京城解围了,只得等待其余兵马的到来。 等待的空隙,没有了辎重的禁军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动手抢夺起了百姓的粮食,财物,带兵的将领也是巧妇无难米之炊,除了抓紧时间请粮外,对手下的行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眼,所有的事情只要开了头,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就不足为奇了。 本是来京城勤王的大军,却祸害起了自家的百姓,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直到政事堂派来节制诸军的前兵部尚书,赋闲之家的禁军将领杨延庆到来后,各军的军纪才稍有好转,期间给老百姓造成的破坏已经难以估计,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这种恶劣影响只怕都难以消弥。 在这种紧要关头,为了不引起兵变,从而让局势往更不可测的方向发展,杨延庆只抓了一些证据确凿,罪大恶极的领头者杀鸡儆猴,余者都全部暂且记下,以观后效,战后再统一议罪,作战勇敢者将功过,临阵怯懦者加倍处罚,一件发生在京城文武百官眼皮子底下的惨事,就这样被轻轻揭过了。 余下的,他已经顾不上了,全国各地的勤王大军陆续到来,短时间内,京城城外就汇聚了十数万禁军,以及数不清的厢兵,役夫,几乎占满了驻地所有能站人的地方,光是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睡,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更不要说还要划定各军的防区,应付他们的扯皮对峙,统筹日常需要的粮草,安排夜间的巡逻,哪一件都不是轻松事。 能被派到京城勤王,在皇帝面前露脸的,要么是禁军中的老资格,要么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的骄兵悍将,可不是嘴里说说的,往往都是各路军中的刺头,轻易不服人,时不时都要闹点事情出来,每当手下因威望不足无法弹压时,他还得亲自到场镇场子。 杨延庆每天一睁眼,就有无数的事情等着他决断,把个以养气功夫著称的老将累得够呛,晚上的休息时间一再压缩,从三个时辰变成两个时辰,再到一个半时辰,换来的成果就是勤王大军慢慢走上正轨,庞大的军营变得井井有条起来。 …………………… 草原人军营响起第一声号角时,杨延庆就来到了点将台上,凭着多年来练就的直觉,就知道今日大战即将开始,他不敢怠慢,一道道命令马上传达了下去。 “各位,大战马上打响,此战有进无退,如有违抗者,就地格杀,”他慢慢拔出腰间的天子剑,“本帅令:以马伯涛为前军,谢以宁副之,领三万禁军,紧守阵地,依托工事,一层层抯挡敌人的攻势。” “以李西城为左军,王佑飞副之,领两万禁军,狙击敌人的右翼,确保中军安全。” “以赵临海为右军,刘宗全副之,领两万禁军,狙击敌人的左翼,确保中军安全。” “以孙猛为后军,费新安副之,领一万禁军,护卫中军的尾翼。” “以潭如松为游骑,张从林副之,领一万骑兵,在战场外巡弋,许他们便宜行事。” “其余将领原地待命,以为预备队,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 每说完一条,杨延庆拔出案上的令旗掷于地上,传令兵单膝跪地,捡起地上的令旗,大声重复一遍,然后退出点将台。 “各位,请随本帅在此,看大军杀敌,以壮我军威。”吩咐完,杨延庆露出微笑,示意左右站立的将领和幕僚,“请,请。” “大帅请。” “东翁请。” 众人纷纷附和,杨延庆也不推辞,当先领路。 …………………… “禀大人,博尔特部已离开大营,往东南方的援军大营去了,”段风站在城墙边,对着庞枢密和监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